督 导 简 报
2018年第4期
2017-2018学年第二学期12--16周教学督导情况
一、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在教学中的渗透,切实做到教书育人
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本分,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。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,各学院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,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。限于篇幅,我们仅撷取一二。
1.发挥学科先天优势,利用思政课程主渠道做好意识形态工作
学科特点和学科地位,决定了人文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,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。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程的主渠道做好意识形态工作。在教学中,他们不空谈大道理,而是结合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典型案例,来阐释教科书上的理论体系。他们还利用“课前播报”的形式,让学生运用教科书上的知识,来评价一些当前社会焦点或热点,做到学用结合。人文学院制定了《意识形态工作管理办法》,以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形式,要求教师将意识形态工作渗透到教学中去,避免生硬的说教,用事实、用逻辑来印证思政教科书上的论点,让学生乐于接受。
2.工科学院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
有人认为,工科院系囿于专业教学内容的限制,难以开展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。果真如此吗?电子工程学院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。该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,教师们身体力行,对此做了有益的尝试。例如,通信教研室的耿晶晶老师,结合美国制裁我国的中兴公司事件,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,鼓励学生好好学习,崇尚创新,报效国家。光电教研室的孙冬丽老师在“激光原理与技术”教学中,向学生讲解我国在激光领域的科技实力,激励学生为祖国富强而读书。李汉成老师在“变频器应用”的教学中,讲述我国高铁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大功率IGBT(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)研制成功的事例,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。这些尝试取得了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效果。
二、教学中的亮点
电子工程学院的外聘教师曾玫在“电工电子应用技术”的课程教学中,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,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,教与学水溶交融,浑然一体。曾玫老师的教学内容为“计数器”,十分理性、枯燥,但她善用启发式教学,调动学生的思维,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、引导,层层深入,条分缕析,让学生通过思考,自己得出知识的答案。这样学得的知识记忆深刻、经久难忘,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,形成良性循环。
有人埋怨高职生基础差、不爱学习、不好教。曾玫老师的这两节课已经给出了答案: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,做到“备学生、备内容、备教法”,经年不辍,就能“积跬步以至千里”,就能逐步提高教学水平。
汽车工程学院丁新桥老师在“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”的教学中,根据教学内容直观性强的特点,采取“理实一体化”的教学方法:先用启发式教学,讲解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。然后,将学生分成四组,利用汽车制动系统的实物进行实践教学,激发了学生的兴趣,效果良好。
人文学院教师肖飞的“创业与创新”教学,先讲授制定《商业计划书》时如何对客户、数据、项目或产品、商业模式、营销策略、确定产品等方面进行分析;然后,将学生分成四个组,运用刚才讲过的理论知识,模拟制定《商业计划书》的全过程;接着各组在全班进行交流;最后教师点评。从理论到实践一气呵成。
计算机学院的严学军老师在讲授 “FTP服务器与NFS服务器配置”的内容时,先通过讲解与演示,传授相关知识,其中不乏潜心设计的启发式提问,师生互动好;然后,严老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关的实际操作,将知识转化为技能。难能可贵的是,严学军老师病后初愈,仍激情投入,体现了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。
教育界有句行话:“教学是一门艺术”。“艺术”需要艰辛的探索。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,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。令人欣喜的是,我们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。
例如,商学院郑兴老师在“金融基础”的课程教学中,利用现代高科技智能化的即时通讯工具——微信为自己的教学服务,涉及到上课签到、作业上传、前沿金融信息的传递与共享、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等,提高了课堂教学与管理的效率。
商学院邓代琼老师在“实用沟通与礼仪”的教学中,善用案例教学法,选择学生熟悉的电视剧《杜拉拉升职记》的相关视频,把处理职场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,形象地展示给学生,其效果远好于生硬的知识灌输。
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张聪在“人物摄影” 实训课教学中,善用摄影案例,以案说理,语言幽默,感染力强。
机械工程学院廖传林老师在“液压气动系统设计与装调”的教学中,善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机械原理。
环境与生化工程学院的李莹老师在“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”的教学中,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讲授枯燥乏味的理性知识,做到化难为易。
三、存在的问题
1.有的教师不重视教案的作用
我们在日常听课中,要查看授课教师的教案,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:授课教师认为有PPT,不需要教案;授课教师没有纸质教案,只有电子教案,有的甚至连电子教案存放的路径都不熟悉;授课教师把教案写成了学科的内容提要,鲜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运用。
备课如果流于形式,教学就必然落入照本宣科、“满堂灌”的窠臼。这种教学,不需要考虑教学原则,不用设计教学方法,将知识一股脑强行塞给学生,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,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,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。
2.部分教学设施尚不能满足教学需要
由于使用年限过久,我校有些教学设施过于老旧,需要维修或更新。如计算机学院有的实训室,存在着教学设施不足用或破损严重的现象。计算机网络布线实训室,缺乏必需的实训台柜,老师只好把实训用的设备散放在讲台上。实训室中的不少凳子摇摇晃晃,损坏严重。这种现象在各学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。
四、思考与建议
1.为保证教学质量,建议统一规定45岁以下教师必须使用纸质教案上课
许多高职院校正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,业内称之为“二次创业”,其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,走内涵型发展道路。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备课这个起始环节抓起。备课的成果形式体现为教案,故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携带合格、合规的教案上课,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但是,就这种看似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,解决起来却有种种掣肘:首先,有老师反映纸质教案过于厚重,不便于携带,要求携带电子教案。其次,有学院反映,纸质教案打印成本太高。我们认为,其一,电子教案虽然携带方便,但上课的时候使用不方便,往往与PPT的使用相冲突。况且,电子教案方便复制,理论上可供多人用来应付检查。其二,打印教案是办学应该付出的成本。这点打印成本与教学质量相比,孰轻孰重,一目了然。为了控制成本,教案应该由各院系审查合格后方能打印。合格的基本标准是:在围绕教学目的、体现教学原则的前提下,教案必须将教学内容、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这三个要素有机融合。这样的教案,才有使用价值。否则,打印出来就是浪费。纸质教案,可以使用一两年,其间可以用笔修改、补充、完善教案,然后再进行二次打印。如此循环往复,促进教学水平螺旋式上升。
2.建议对青年教师进行备课、上课的基本功训练
讲课十分钟,备课五倍功。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,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,其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。我们的青年教师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很少,大多没有接受过如何备课、如何写教案、如何上课的专业训练。补上这一课,使他们更快地成长,很有必要。